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请愿网站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请愿网站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美国暂时关闭“白宫请愿网站”?
为什么会有“白宫请愿网站”?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白宫请愿网站”,以及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网站上线于2011年9月,奥巴马政府时期。网站的名字叫“We the People”,这三个词也是美国宪法开头的三个词,充分体现了美国政治的民主理念。
写下这三个词很容易,但是在实际中,民主是一套复杂的制度,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处理,也有不少挑战。美国政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大企业、大资本对政策的影响力非常大。
这种影响,很多是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实现的,并不是通过腐败实现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影响渠道,就是“游说”。大企业可以高薪雇佣很多说客,在首都华盛顿活动,和议员、政府官员见面,游说他们支持某些政策,以有利于大企业的发展。而这些,都是合法的。
这样一来,美国政治就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政策越来越被大企业、大资本左右,普通民众却没有这样的游说渠道,因为大家没有钱雇佣说客。固然,总统大选每4年举行一次,大家可以用选票表达意见,但是平时呢?缺乏供民众表达意见、游说政府的渠道。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奥巴马政府启动了这个白宫请愿网站,其本质就是给民众提供一个游说政府、向政府施加压力的日常渠道。网站规定:只要有超过10万人支持某项请愿,政府就必须给出回应。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方式让民众关心的话题得以进入政府的议程,而不仅仅是大企业关心的话题才会得到政府的重视。
有人以为这个网站是用来“收集民意”的,其实并非如此。政府有成熟的民意调查方式,不需要再建一个请愿网站来做民意调查。“白宫请愿网站”的意义在于利用互联网给民众提供一个游说政府、影响具体政策的渠道,而不是收集民意。
政府回复了哪些民意?
从2011年到2016年,美国民众在这个网站上提出了许多请愿,其中有一些超过了10万人的门槛,奥巴马政府给予了回应。
有些获得许多人支持的请愿并不是非常严肃,和流行文化、明星有关,半带恶搞性质。比如,要求政府建一个《星球大战》里面的“死星”,要求把加拿大歌手贾斯汀·比伯遣送出境,等等。因为超过了人数门槛,所以白宫也给予了回复,不过并不是真的把贾斯汀·比伯遣送出境,而是回复说:多谢你关心移民事务,我们的移民系统存在很多问题……
但除了这些无厘头的请愿之外,确实有请愿发挥了影响政策的作用。比如,要求手机运营商提供“携号转网”服务,要求终止对未成年人的“同性恋转化疗法”,这些都产生了实际的效果。
广为受人批评的一个例子是:有超过10万人要求奥巴马对斯诺登进行赦免,但白宫拖了两年才回复:不行。
还有些请愿得到了白宫的积极回复,比如加强枪支管理,但是在立法层面却没有明显的推动——毕竟,枪支在美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通过收集请愿就能解决的。
尽管这些请愿的结果不一,但这个网站确实提供了一个让民众向政府表达意见、施加压力的渠道。
川普没有回应任何一则请愿
自1月份上台一来,川普没有回复任何一则请愿,尽管有很多条已经达到了门槛。
这些得到广泛支持的请愿同样是五花八门:有的要求川普像此前的总统一样公布自己的税表,有的反对砍掉政府对艺术和人文的资金支持,还有的要求川普给索罗斯扣上一个恐怖分子的帽子。不论是反对川普的,还是支持川普的,不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在利用这一渠道表达意见、期待得到川普政府的关注。
川普虽然以“代表人民”、“反对华盛顿的政治建制派”的形象上台,但他并未对这些人民的声音作出任何反应。其实,他的风格是:喜欢利用民意,但是不喜欢别人给他设定议程,有威权领导人的作风。这样的总统,不喜欢理会和回应民众提出的议题,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另外,川普的白宫一直在经历着剧烈的人事变动,恐怕也没有人力来很好地处理和回复这些请愿。
目前,这一网站被暂时关闭。但是网站上的提示说:会重新上线,而且到时候,到达门槛的请愿将会得到回复。看上去,川普并没有打算彻底停止这件事情,但是新的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具体变化,请愿和签名是不是会变得更困难,白宫的回复会不会有实质性的内容,我们还不得而知。
顺便说一句,川普的白宫说新网站每年会节省130万美元。有人据此攻击奥巴马建这个网站是在烧钱做样子,其实,130万美元对于美国政府的财政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军费开支7000亿),而它曾经起到的作用是真实存在的,并不只是姿态而已。
首先来说,白宫请愿网站说明了本届美国政府是一届务实的政府,特朗普是个真实的总统。白宫请愿网站本来就是一个娱乐效应大于实际效应的网站。成立几年来基本上没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反而要让美国政府负担130多万美元的额外支出。这种没有意义还费钱的事情对于特朗普来说得不偿失。
其次是,白宫请愿网站根本就是一件民主的外衣。当年奥巴马为了彰显美国是民主的灯塔,才大力扶持这个网站。让世界上一些人对美国产生美国代表民主的幻象,从而对美国产生一种膜拜心理。如今特朗普总统主动撕下这件外衣一方面表明了奥巴马的政治遗产正在被清洗,另一方面这种特朗普不想让这种虚假的外衣成为束住他执政手脚的枷锁,他要专注于美国利益,而非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怎么看美国。
再次白宫请愿网站关闭意味着对美国来说,进入了利益高于一切,包括意识形态等方面。曾几何时,民主一直是美国的神主牌。历史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年前美国是挟民主以令诸侯。但是美国打民主牌的时候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如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方就损失了几万将士和几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同时为了要粉饰自己的民主灯塔地位,还要拿出各种资金去资助其他国家发起颜色革命。可以说美国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利益去搞虚幻的民主。这显然是有损美国利益的。特朗普显然比较会算账。他上台之后高调宣布美国利益优先,白宫请愿网站关闭就是他践行美国利益第一的选举口号。
最后,白宫请愿网站关闭还原了美国本来的真实面目。要指出的是美国压根就不算民主国家。它有选举,但是决定总统归属的却是538个人的选举团成员。它三权分立,但国家大政基本上掌握在几大家族和华尔街资本家手里。它有政党竞争,但两家政党本来就是同一个政党演变而来,实际还是一党执政。可以说民主是美国当世界警察时候手上拿着的棍棒。有用的时候拿出来挥舞,没用的时候就扔在柴火堆里。白宫请愿网站关闭就是民主扔进柴火堆里的一个表现。
500万英国人到政府网站请愿,要求取消脱欧,英国政府会顺应民意留在欧盟吗?
老牌民主国家英国,这下可吃了投票的大亏。不少人或许以为自己吃亏了,投票脱欧也是情绪发泄,甚至想着只是吓唬一下,以为脱欧公投终究是通不过的,却没想到虾米了:脱欧协议通过了。
于是乎发现,脱欧的话就彻底与世界隔绝了,之前想当然的便利说没就没了,说玩玩的事便成了真事,承担不起了。退一步说,即便能顺利完成脱欧,之后的大趋势是什么?法德等玩在一起了,之后世界正常向前的话,英国还是要和欧洲连在一起呀。
英国是硬生生地把自己撤退到了世界的角落。
这下,即便民意再次高涨,想继续留在欧洲,那条件就要求更高了,欧洲其他国家,仅工作人员来说,也不愿意这样被耍猴呀,说走就走说来就来,什么国际声誉,国际影响力,世界大国,这些形象被毁坏得面目全非。
说实话,我是好同情英国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呀,说是人民的公仆,但公仆这么玩自己,麻烦事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这边吵吵闹闹退欧入欧,是头等大事,什么美国呀,印度呀,中国呀,在大力发展全新的人工智能产业,在继续大跨步向前发展,再商定新的世界秩序呢,而英国自己却陷在了深谷之中。
再次回首,会发现就这么个事,花掉了10年,真是折磨人呀。
不可能的,这是留欧派英国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其实在2016年6月那次全民公投退出欧盟后第二天,英国人就发起请愿,要求进行第二次脱欧公投,当时的阵仗也很大,有多达200多万人请愿,但当时英国政府就明确:脱欧不可逆转,没有第二次公投。
(下图为英国此次请愿废除脱欧的请愿地图,实际总请愿数已达到532万人)
这样的逻辑在今天同样成立。英国必然脱欧,只是脱欧方式有所差异:一是硬脱欧,就是没有协议安排,直接一刀两断,这会给欧洲以及英国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二是协议脱欧,就是大家好好分手,将分手期间的过渡协议安排好,以尽量减少脱欧带来的负面效果。现在梅姨一直挣扎的,就是如何提出一份让议会能够通过的脱欧方案,实现协议脱欧。
为什么英国要坚持脱欧,而不是顺应民意,举行第二次公投?因为这是最理性的选择。在经济学里面,“风险”来源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风险越大。英国脱欧同样如此,如果举行第二次公投,那么意味着是否脱欧这个命题又成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的事件,反反复复会很痛苦,保不齐还有第三次、第四次公投,那公投的效力就成了摆设,这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混乱。
现在正在走脱欧的流程,虽然很艰难,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脱欧是确定性事件,而且最坏的结果是硬脱欧,既然最终的结局能够预料,那么整个社会,从企业到个人,从高校到政府,都会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制定自己的应对策略,而不至于像个无头苍蝇那样无所适从。
根据时间安排,这周英国下议院会再次对脱欧协议进行投票,如果梅姨的方案又被否定,那么她就需要再次飞过英吉利海峡,到布鲁塞尔找欧盟领导人求情,将脱欧期限再度延迟到5月22日。未来英国到底怎么脱欧,现在看来仍然很难断定,但达成协议脱欧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毕竟硬脱欧的代价太大了。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
英国有多少人?
5000w对吧,至少1000w以上有吧。区区500w你逼逼个啥呢!再说脱欧影响全欧盟乃至世界,公投时候脱了,现在几年下来什么手续都好了不脱也得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请愿网站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请愿网站设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